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学习资料:麻江教育规划纲要

学习资料:麻江教育规划纲要

2012年02月13日 09:58:09 来源:贵州省麻江县下司民族中学 访问量:387

麻江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报审稿)

 

 

第一章 麻江崛起 教育先行

第一节 基本形势和任务

1.麻江教育取得显著成就

2.麻江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艰巨

3. 麻江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4.指导思想

5.发展思路

第三节  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6.总体目标

7.战略部署

第二章  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第一节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8.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9.提高学前教育保障水平

10.强化幼儿园保育教育

第二节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11.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

12.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3.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14.扩大县镇中小学办学容量

15.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第三节  突破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16.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建设

17.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

18.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

19.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第四节  强化继续教育

20.健全继续教育发展机制

21.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节  加强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22.大力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23.加强民族学校基本建设

24.推动特殊教育发展

第三章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第一节  完善管理体制

25.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26.完善办学体制

27.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第二节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28.改革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

29.改革考试招生评价制度

第三节  提升教育区域影响力

30.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

31.推进教育集约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

第四章  加大教育保障力度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32.加强统筹协调

33.加强党的建设

34.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35.完善校园安全保障机制

36.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第二节  保障经费投入

37.依法落实和用好教育经费

38.完善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

39.落实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

第三节  加强队伍建设

40.着力补充教师数量

41.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42.完善教师管理机制

43.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第四节  推进教育信息化

44.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5.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体系

第五节  推进依法治教

46.加强地方教育政策建设

47.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

第六节  实施教育重大工程

48.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4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50.教育科技园区建设工程

51.高中阶段教育突破性发展工程

52.教育信息化突破工程

53.教育人才建设工程

 

教育是兴县之基,强县之本。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省、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  麻江崛起  教育先行

第一节  基本形势和任务

1.麻江教育取得显著成就。麻江是一块教育的沃土,历史上出现过清末状元夏同和、贵州省第一任教育厅厅长、贵州大学第一任校长周恭寿、中国物理学家周昌寿等杰出人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1994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1998年基本普及初级中等义务教育;2003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7年通过省人民政府“两基”巩固复查验收和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验收;2009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教育工作呈现出学校新气象、教师新面貌、学生新发展的良好局面,学校管理由常规化向精细化、基础教育由普及型向质量型、学生发展由单一型向全面型逐步转变,教育质量明显提高。麻江教育已具有一定成熟度,小学寄宿制工程已成为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正稳步的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迈进。

2.麻江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艰巨。麻江教育虽然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对教育发展支撑力弱,导致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与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还不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教育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3. 麻江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今后10年,是麻江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全县“依托‘两圈’、建设‘两城’、做强‘两区’、打造‘两带’”战略目标的推进,“新型工业大提高、城镇建设大推进、旅游业和物流服务业大突破、农业产业大发展”的不断加快,必须依靠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同时,人民群众越来越期盼接受优质、公平的教育,教育肩负的民生责任更加凸现。麻江县要想在将来竞争中获得更大发展,实现后发先至、快速崛起,就必须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全县上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教育优先发展摆上突出战略位置,切实推动麻江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 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生态和谐麻江的需要,抢抓国家、省、州全面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两大历史机遇,全面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努力提高全县教育现代化水平,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发展思路。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动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均衡发展为主题,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手段,着力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突破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突出中等职业教育重要地位,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及城乡教育协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提升教育对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支撑力、贡献力。

优先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投入发展教育事业,真正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谋划,教育用地优先安排,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师工资优先发放,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

促进公平。着眼于缩小与州、省、国家教育发展的差距,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教育体系,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向所有儿童、少年、青年及人民群众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创造安全、健康、无岐视的教育环境。

改革创新。着眼于解决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构建现代教育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教育公平新平台,创建教育管理新体制,激发教育工作活力,大力提升教育竞争力。

实现跨越。确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着眼于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以“不甘落后、自强不息、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麻江教育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激励学校争一流、创特色、出名师、育英才,努力实现麻江教育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

6.            麻江县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2010

2015

年目标

2020

年目标

学前教育

幼儿在园人数(人)

4569

5946

6149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65

85.6

96.6

学前两年毛入园率(%

52

72.4

84.3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44.3

61.2

72

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

26819

24140

22070

小学六年巩固率(%

94.1

95.51

96.74

初中三年巩固率(%

92.7

95.12

95.87

小学在校生(人)

17296

14628

13276

初中在校生(人)

9523

9512

8749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8.42

99.71

99.84

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

80

85.26

87.6

高中阶段教育

高中阶段在校学生(人)

4824

8634

7751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59.8

91.5

95.5

普通高中在校生(人)

3382

5654

5108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

1442

2980

2643

 

7.战略部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硬件从实、软件从优,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快发展、深化改革。

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加快幼儿园和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步伐,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化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增加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校内涵发展,扩大优质教育共享度,整体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硬件从实、软件从优。统筹教育内部与外部、国家与地方的教育资源,吸引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将每一所学校建成文化氛围浓厚、内涵丰富、高品位的现代化校园。确立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努力让所有学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努力使我县教育跟上全国教育现代化步伐,提升我县教育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根据国家、省、州提出的教育目标任务要求,认真对照差距,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抢抓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教育发展动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第二章  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第一节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8.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形成以县级标准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将杏山一幼、二幼两所公办幼儿园扩大建设,并建成县域内幼儿教育的保教中心、幼教研究中心和培训中心。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异地扩建下司镇幼儿园,进一步改善其办学条件,在宣威、谷硐、贤昌、碧波、龙山、坝芒等乡镇政府所在地分别新建1所中心幼儿园,改建景阳中心幼儿园。支持鼓励利用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校舍资源鼓励开办幼儿园,力争建成30所以上重点村幼儿园,基本实现全民学前教育的全覆盖,引资在县城建设3所民办幼儿园,公民办并举,全面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

9.提高学前教育保障水平。强化政府职责,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发展推动机制,提高学前教育保障水平。结合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杏山一幼、二幼努力创办为省级示范幼儿园,促进县级公办示范幼儿园全面达到省级标准,努力改善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推动民办幼儿园集团化发展,在2015年全面达到省级示范园标准。

10.强化幼儿园保育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游戏为主,坚持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和“成人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和年检制度。加强幼儿园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学前教育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第二节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

11.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意见》(黔党发〔20105号)要求,积极推进“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努力使我县义务教育总体水平达到并赶超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实现率先、优质发展。各乡镇要按照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依法组织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强化对学生就学过程监控,健全“保学控辍”长效工作机制,特别注重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巩固率、完成率等核心指标的监控,努力消除辍学现象。到2020年,全县小学六年巩固率达到96.74%,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8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84%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保持在87.69%以上。加强农村弱势群体教育保障工作,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管控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落实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相关政策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完成学业。

12.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经费、校舍、设备等各种资源,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2年,全县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达到《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要求,达到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力争在2017年前在全州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13.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逐步将办学规模较小的学校撤并到规模较大、相对集中的学校并建成寄宿制学校。到2020年,初中、完全小学建设为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基本满足边远山区学生寄宿要求。各寄宿制学校按《(建标109-2008)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规范和建设,做到有安全的校园、完善的教学设施、卫生的食堂、干净的生活用水、满足需要的宿舍、使用方便的厕所、符合要求的医务室、标准的运动场地和图书阅览室。同时,做好专业教师、工勤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安保人员的配备。开展中小学寄宿制先进学校评比工作,推动寄宿制学校不断办优、办精。实行中小学寄宿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寄宿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安全监管,解决好寄宿生往返学校的车辆乘坐问题,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办好必要的教学点,积极改善农村小学教学点的办学条件,配齐学科教师,提高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14.扩大县镇中小学办学容量。按照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城镇建设的发展实际,加强城镇中小学基本建设力度,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新建县城第三小学,扩建杏山小学,消除杏山小学、向阳小学班额过大问题。培育发展壮大杏山中学,使其尽快接收城区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分担第二中学班额过大负担。

15.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按照国家、省、州的课程设置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突显教育教学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继续加强地方民族语言教学。禁止举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有条件的学校面向全体学生逐步推行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坚决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以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为载体,推进第二课堂开展。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馆建设,丰富青少年校外活动教育。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增强学生体质。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爱家情感,树立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积极开展义务教育质量动态监测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三节  突破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16.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结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要求,早规划、早启动、早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建设,使学校数量和就学岗位满足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积极争取 “贵州省突破高中阶段重点发展项目”,异地新建第二(高级)中学,力争在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招生。2011年异地扩建下司民族(高级)中学并培育发展壮大。实现第二(高级)中学、下司民族中学和麻江中学形成互相竞争,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共同承载全县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

17.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坚持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强化内涵发展,把提高质量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大力推进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创建优质学校和特色学校。20115月,力争麻江中学创建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到2020年底,第二(高级)中学、下司民族(高级)中学达到省级综合性高中或特色高中建设标准,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加快推进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发展步伐,力争麻江中学进入全省100所重点普通高中学校行列。第二(高级)中学、下司民族(高级)中学在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教育,走特色高中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心理、理想、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工作。探索高中阶段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18.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围绕工业强县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建立支撑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发展,实现县职业高中异地搬迁融入教育园区扩建,加大实训基地投入建设,革新发展观念创新管理模式,以“两圈”“两城”“两区”集聚企业为人才市场依托,加强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办学,重点培养电子科技、食品加工、民族特色产业等轻工领域的“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加强职业教育就业的政策支持,拓展多种办学渠道,把县职业高级中学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备优良,质量优质的中等职业学校,逐步使我县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2011年启动县职业高级中学异地新建工作,2012年前,力争县职业高级中学进入全省60所中等职业学校示范校行列。2013年前,力争县职业高级中学申报为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将县职业高级中学建成县职业培训基地,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将各部门各行业培训统一交由园区职业培训基地统筹安排。关心和支持民办职业学校发展。

19.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坚持一手抓外延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一手抓强化内涵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统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5年,实现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全县实现普及高中教育目标。

第四节  强化继续教育

20.健全继续教育发展机制。成立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将继续教育纳入区域和行业总体规划。积极倡导全社会成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广泛开展城乡社会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公民个人参加自学考试、成人考试、非学历证书考试及相关技能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大力加强企业职工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强化进城务工人员岗前培训。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进城务工人员、下岗人员就业生存能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作用,依托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企业以及各种职业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企业职工教育与再就业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劳动技能水平。

21.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企业等组织开展继续教育。探索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全县农村广大成人人口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全县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发挥行业组织、学术团体、民办专业机构的继续教育功能,为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提供多层次、多类型、方便、灵活、个性化发展的服务平台。支持县职业高级中学与其它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支持县教师培训基地与高校联合办学,为本县各行各业人才的学历补偿和提高发挥作用。

第五节  加强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22.大力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在少数民族集聚区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到2015年,争取有5-10所学校进入州级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行列,35所学校进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行列。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结合起来,建立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支持与服务体系,提高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发展的保障水平。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低年级“双语”教学,克服少数民族农村儿童汉语言障碍。积极开展中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广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引导少数民族干部参与国家实施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23.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基本建设。做好民族教育发展规划,对接好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扶持我县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民族中小学建设,发挥民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积极选送民族学生到凯里学院就读本科学历。在县内高级中学设立民族班,招收较少民族学生。争取对口支援省市培养我县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我县中小学教师。按全县人口较多的5个主要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学校,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深入开展:将下司民族中学、下司小学、宣威小学卡乌小学、共和小学建为苗族文化传承学校;将宣威中学、基东小学建为苗族、仫佬族文化传承学校;将龙山中学、龙山小学、河坝小学建为苗族、瑶族文化传承学校;将杏山中学、碧波中学、碧波小学、隆昌小学建为畲族文化传承学校;将贤昌中学、坝芒中学、贤昌小学、景阳小学、坝芒小学、新场小学建为布依族文化传承学校。

24.推动特殊教育发展。加快发展特殊教育,重点以义务教育为主,兼顾学前教育。在认真做好听力残疾、轻度和中度智力残疾的儿童少年教育工作的同时,创造条件将视力听力中度以上残疾儿童少年送到相关特殊学校就读,依法保障其就学权利。努力做好残疾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康复和教育功能。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工作,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努力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

第三章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第一节  完善管理体制

25.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完善深化现代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义务教育实行“政府负责,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职业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健全教育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教育决策机制和问责机制。探索幼儿教育等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和学区化管理模式。

26.完善办学体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贵州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教育法律法规,以推进教育公平为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和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激发办学活力。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改进非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形成公平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推动教育投资融资机制改革,强化教育资本运营,拓宽和增大教育投入,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活民办教育发展潜能,重点发展高中阶段民办教育和学前民办教育,适度发展小班化、特色化的民办义务教育。建立税收优惠、政府贴息、土地使用、教师保障、学生资助和举办者合理回报等方面政策措施,建立各级政府公共财政资助民办教育的制度。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指导和管理,切实保障民办学校合法权益。进一步健全民办教育监督管理机构,对民办实行分类管理。增强民办学校品牌意识,努力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

27.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义务。完善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行政管理与教育人事管理相统一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校长任用、教师调配、职务评聘等职能。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推动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节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28.改革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鼓励普通高中教育根据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加强人才选用使用过程中实践能力的考查,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增加学生生产实习实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大力加强本土化人才培养,留住各类人才,提高人才利用率。

29.落实考试招生评价制度。坚持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制度。落实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招生考试工作。加强教育考试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按招生法规制度落实好招生录取工作。认真落实好省、州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业水平考试,加强诚信考试教育,深入实施招生录取“阳光工程”。

第三节  提升教育区域影响力

30.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区域性教育合作,支持和鼓励中小学与沿海发达地区或国外学校建设友好交流学校,定期选送校长及教育管理干部到重点高校进行脱产研修和参与国家、省组织的相关研修培训,积极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按照“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高中阶段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聘请外籍教师,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加强我县优势学科对外教学,强化薄弱学科争取对口帮扶。加强教育涉外活动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县外、州外学生到我县就读平等资助机制,鼓励县内学校创建优质条件大力招收县外、州外的学生,增强区域教育影响力。

31.推进教育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内外开放”的建设理念,以城镇化战略为依托,推进县城学校及教育管理、服务机构向县域内工业园区聚集,全力建设教育科技园区,实现园区教育资源、生活资源、文化资源的共享,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教育管理和服务一体化的教育园区结构体系。围绕教育产业集聚区发展需求,探索教育发展和城镇化优势互补的新路子,提升教育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水平,提升教育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化推动能力,实现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第四章  加大教育保障力度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32.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教育工作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定点联系学校制度。要加强教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把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每届政府任期内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建立健全党委、政府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制度和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把教育工作实绩作为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全县各部门、各单位要围绕全县教育工作大局,强化部门、单位教育工作职能职责,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同抓好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乡镇人民政府要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根据今后510年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口出生和流动情况,并结合城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制定适合于本乡镇发展的规划。建立县、乡(镇)分级管理、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规划实施工作机制,确保规划制定的严肃性和推进实施的有效性。要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评估,确保全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33.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增强生机活力。中小学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穿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加强工会和妇代会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学校党群工作,建立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提高教育系统党建水平。

34.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切实加强督导队伍建设,不断壮大专兼 职相结合的督学队伍,切实履行教育督导职能。建立健全校长评价机制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党政领导任期内教育工作评估机制,重视考核评估结果的运用,按照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的原则,完善乡镇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加强对乡镇人民政府履行法定职责,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检查督促。深化各级各类学校督导评估工作,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监测评估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教育督导研究,推动督导评估模式创新。

35.完善校园安全保障机制。推行校园安全警务新机制,继续完善县级校园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校园安全保卫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校园安全信息化建设,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和应急避险能力,加强校园团体学生被保险,全面实施校方责任险,建立和完善师生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障体系。

36.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教育职责,简化办事程序,落实优惠政策,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正确引导社会关注教育热点问题,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第二节  经费保障

37.依法落实和用好教育经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各种教育经费政策,用好教育政策,用好教育经费。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关于“国家和省确定的农村税费转移支付各项资金用于农村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但不包括教师工资”的规定。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确保教育财政拨款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确保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教育。优化部分土地出让金、城市配套建设费投入教育并逐年增长。提高县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并逐年增长。按进度足额匹配教育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38.完善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以政府为主的投入体制。根据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和教育教学需要,逐年提高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随县级财政增长和教育事业发展逐步提高。认真贯彻落实《黔东南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黔东南党发〔201025号),“十二五”期间,县级财政至少预算列支不低于5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建立由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共同承担的继续教育培训成本机制,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有关加大教师培训的相关规定,力争从2011年起,县级财政每年从转移支付和教育费附加中筹集100万、中小学从生均公用经费中自筹不低于2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并逐年提高。从2011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每年分期分批选派全县中小学教师到省内外国家级师资培训名校完成素质提升轮训,加强县职业高级中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落实国家有关政府和受教育者分担办学成本的比例的规定,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和投资办学。积极争取贷款项目和民间资本融资用于我县教育软硬件建设。建立县级中小学教师教育奖励基金,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

39.落实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做好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宣传,对家庭贫困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积极探索将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从2011年起,县财政根据年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划出适当比例建立县人民政府贫困学生救助基金,用于资助本县户籍的在读学生,解决贫困学生入学困难的问题。实施好以政府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上基本解决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制度,全面提高中职教育学生入学保障水平。积极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完善助学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不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大学。

第三节  加强队伍建设

40.均衡配置师资力量。以国家、省、州相应的教职工编制政策为依据,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编制管理,教职工编制要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及边远农村小学、教学点倾斜,按编制配足配齐音乐、体育、美术、英语、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等紧缺学科教师。2012年前,按省、州十大民生工程要求和有关规定,配齐校医、门卫和生活指导教师,重点是中小学寄宿制确保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年度规划,及时配足学科教师。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公办幼儿园及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配备工作。建立正常的教师补充制度和不合格教师退出制度,不断完善学校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我县教育部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免费应届师范生“双向选择”免试就业补充机制,认真做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教师补充机制工作。积极推动教师合理流动,建立县镇中小学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定期在县城内、城镇学校、农村薄弱学校之间进行校长和教师的交流,努力缩小学校间教师资源上的差距。

41.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事业感。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力争2015年前,建成麻江县教师教育学校,按照教师教育学校的师资配备标准配足师资并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认真做好“名师建设工程”和“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等培训项目。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精神,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启动麻江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规划”,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和管理,抓好教师全员培训。统筹抓好短期、中期、远期、周期轮训并加强培训阶段监测,强化培训的后续跟进服务。坚持狠抓校本教研,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针对教师在教育管理、教学科研、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加强教师能力培训。把幼儿师资培训纳入议事日程,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大力加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到2020年,实现45周岁以下的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到专科水平以上,初中专任教师达到本科水平以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达到一定比例。依托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开展以骨干教师及教育行政干部为重点的培养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职业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骨干教师,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积极开展教育名家名师培养培训,依托国内优质教师培训资源联合建立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基地,适时选送教育优秀人才脱产研修。

42.完善教师管理机制。认真做好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实施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教师职务(职称)能上能下、薪随岗定、优绩优酬的机制。实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校内结构工资制,扩大学校办学和分配自主权,建立绩效工资向一线教师倾斜,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3.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依法保证教师工资待遇。大力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树立一批道德高尚、行为示范的教师典型。落实农村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保障政策,将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在城区为农村教师修建保障性住房。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优先保障寄宿制教师、特岗教师、交流和支教教师等的食宿基本需求。

第四节  推进教育信息化

44.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校校园网建设,以“班班通”工程为突破口,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进入班级。继续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内部局域网络建设,推进教育教学管理多元化、智能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完善网络终端设施建设,提高师生人数与计算机比例。到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人数与计算机数比例小学达到101,初中81,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学生人数与计算机数比达51,教师用计算机数的比例达到11,全校各级各类学校实现“班班通”。

45.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体系。2015年前,建立全县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体系,建立教育资源中心和教育资源库群,整合现有教育信息化资源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完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工作远程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到2020年,全县100%的中学生和80%的小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第五节  推进依法治教

46. 完善地方教育配套政策。根据国家、省、州新颁布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及时出台县级相关配套政策,用优惠的政策强有力地推动教育加速发展。 

47.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完善依法、科学、民主的教育决策机制。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的行为。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务公开工作,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工程,着力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学校师生的法律素质。

第六节  实施教育重大工程

48.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幼儿园规范化建设,按照国家办园标准配备城乡幼儿园保教设施,改善农村幼儿园保教条件。鼓励民办幼儿园发展。2012年前,建成10所乡镇幼儿园,到2013年基本实现全县重点村幼儿园全覆盖,满足幼儿入园需求。

4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工程,20112012年,新建小学1所,改建、扩建小学17所、初级中学7所,异地搬迁扩建初级中学2所,将18所寄宿制小学和9所中学建成标准化学校,对保留的其它完小和教学点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努力缩小县域内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间的差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12年前实现初步均衡发展。2015年前达到基本均衡发展目标。

50. 教育科技园区建设工程。围绕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战略目标,在依托县城扩容和北扩以及碧波工业园区建设,建立麻江教育科技园区,以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为主推进我县普及高中教育发展进程,达到高中教育突破性发展目标,兼顾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缓解县城大班额的沉重负担,同时根据提升教师素质需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2015年前,完成教育园区各构成主体单位建设并投入运行,即:新建第二(高级)中学,异地搬迁、新建县职业高中,新建县教师教育学校,新建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新建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新建园区第一幼儿园,新建园区室内体育馆和教育园区公共图书馆、科技馆,新建1个中小学科技实践体验区,新建县教育和科技局行政办公区并完成搬迁实现正常办公,以教育科技园区建设拉动县城新城区的集聚,加快县城镇化发展。

51.高中阶段教育突破性发展工程。结合省政府实施的“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建设项目”规划和全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部署,将麻江县高中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发展总体规划。 2011年,麻江中学达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办学标准,启动异地搬迁新建麻江第二(高级)中学、县职业高级中学,在下司镇建设下司民族高级中学,2012年前三所高级中学基本建设完成,实现第一期学生招生,2013年实现标准化达标建设目标全面投入使用。

52.教育信息化突破工程。2012年,谷硐镇、坝芒乡、景阳乡、碧波乡、龙山乡5个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装备上达到《贵州省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评估标准》要求,并实现“班班通”;2013年,杏山镇、下司镇、宣威镇、贤昌乡4个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装备达标并实现“班班通”;2015年全县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面实现信息化建设“班班通”。

53.教育人才建设工程。健全教育人才选拔评选和考核奖励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教育名师名家成长环境,着力打造一支在全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校长、教师队伍。到2020年,力争培养国家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35名,力争培养省级骨干教师、教育名师1015名,力争培养县级骨干教师、教育名师、名校长100名。

编辑:文廷军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贵州省凯里市下司民族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贵州省凯里市下司民族中学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联系地址:贵州省凯里市下司民族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